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

【善待女人 讓禮俗加速演化吧!】記者會


今年農曆春節期間,網路上女性對過年禮俗的訴苦文大爆發,明天就是婦女節,柯志恩立委特別與社團共同召開記者會,呼籲社會共同加速不必要的禁忌落日,讓情愛路更寬;另一方面,由於女性較為長壽,建立在多子多孫時代的侍親養老制度,應隨著少子化而加速遞變,讓性別平等的精神持續到老後。

同樣身為虎女(生肖屬虎),隔一個世代的柯志恩和楊雅評現身說法,從小到大受到很多的禁制,從婚禮是伴娘的黑名單,到喪禮的迴避,到不能撫摸女性的孕肚,都是莫名的禁忌。時至今日,即使號稱國際化的台灣社會,婚戀世界裡卻依然有許多禁忌,只是褪色,卻未消失,讓女性深感沉重。

代表政陽文教基金會的楊雅評,發表該基金會去年底所做問卷調查,她說,禮俗是一個文明的密碼,該堅持的就要好好傳承,但密碼也是可以修改的。莊嚴的婚禮中,不應該還存在單獨對女性不友善的禮俗。如結婚時常見新娘被父親交付給新郎,有其意義,但如果改為男女雙方都由主婚人送出,就更能彰顯組成新家庭的意義。又例如潑水或丟扇子,當然有人可以解釋為希望女兒不被「退貨」,但如果仍是由女方單方實施的話,還是帶有「希望得寵、不被休離」的封建意義。楊雅評還說,禮俗節日的國際化以及商業化,使得過節輸人不輸陣,最後常成為媽媽的事,例如幫孩子萬聖節的裝扮是媽媽的事,婆婆的中元節也要配合,已婚婦女面對新舊禮俗節日夾攻,精神上特別緊繃。

台灣師大高松景教授認為,「文化」是一群人與環境長期互動所形成的行為規範,「禮俗」是文化的一環,因此禮俗不應是空洞、毫無意義的鋪張行為,而是具有文化象徵性的符號意義,除了宗教因素外、往往傳遞整個社會系統的價值與規則,它比法律更深入日常生活細節。高教授強調:即將在108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,強調課程教學應讓學生與生活情境脈絡結合來培育素養,因此如能透過課堂探討有關當前臺灣社會節慶、婚禮與喪禮等禮俗的蛻變與抉擇,尤其與性別角色相關的,確是很有意義的教材。

還在實踐大學就讀家兒系四年級的陳耘暄則認為,過去同姓氏不婚好像理所當然,如果是在小地區的同姓氏,可能有近親的關係,而「近親不婚」有醫學和倫理上的理由,但是經過幾千年繁衍和遷徙,有些姓氏像陳林半天下,加上孩子只能從父姓或從母姓,不同姓氏並不代表血緣更遠,除非科學研究能證明同姓氏結婚真的多半比不同姓氏不幸福,否則和虎女諸事不宜一樣,應該快速而全面走入歷史。

柯志恩也特別提到,由於我國晚婚晚生的特性已經非常明顯,已開始有一些婦女在五十~五十五歲左右仍在肩負培育下一代的責任,這時父母或公婆已進入近八十歲的晚年,又非常需要照護的支持,如果照護長輩還是以女性為主,仰事俯蓄一齊來,這要叫婦女如何兼顧?不論是獨生子女成婚後,從年夜飯要不要放著一對老夫婦孤單的吃,或是面對雙方父母逐漸老去,套上各種老年疾病的盛行,絕對是已婚女性在中年之後難以承受的負荷。長照對象七成是女性,辭職照顧雙親也常是女性上班族居多。性別平等絕不是「總統由女人當」叫做成功。
與會者共同提醒:傳統禮俗不盡然是迷信,但其社會基礎已然改變,呼籲各界一起清點並加速不合宜禮俗禁忌落日,以營造更友善的婚戀環境,並為少子化後的養老型態做更多準備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